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教宗方濟各2015四旬期文告


教宗方濟各
2015四旬期文告

你們要堅固你們的心。(雅五8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四旬期是讓整個教會、每一個教會團體及每一位信友煥然一新的時期。四旬期更是一個「救恩的時日」(格後六2)。天主沒有先給我們的,祂也不會向我們要求。「我們應該愛,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若壹四19)。天主與我們並不疏遠,每一個人在祂心中都有一席之地。祂叫得出我們的名字、祂關心我們,任何時候我們若對祂轉面不顧,祂都會來尋找我們。祂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感興趣;祂的愛,讓祂無法漠視我們的境遇。通常,在我們健康、舒適時,很容易忘記他人(但是天主父絕不會如此):我們不關心他們的困難、他們的痛苦以及他們所承受的不公義……。我們的心日趨冷漠。只要我還算是健康、過得舒適,我就不會想到那些比較不順心的人。今天,這種冷淡的自私態度已經具有全球性的規模,甚至可以稱之為「冷漠的全球化」。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天主的子民歸向祂的愛時,他們對於歷史中不斷引起的問題,也就找到了答案。在這篇文告中我想提出來的,也是最急迫的挑戰,正是「冷漠的全球化」。

    對近人以及對天主的冷漠,也代表了我們基督徒所遇到的真正誘惑。每一年的四旬期,我們都必須再一次聽到先知向我們呼喊、引起我們良心不安的聲音。

    天主對我們的世界並不冷漠;祂如此愛了世界,以致於犧牲祂的愛子,好使我們獲得救恩。天主子的道成肉身,以及在世上的生活、死亡、升天,使得天主與人類之間、天與地之間的門,一次為所有的人敞開了。我們幸而有教會宣揚天主的聖言、舉行聖事,並藉著以愛德行事所做的信仰見證(參迦五6),使她就像是拉住這扇門,讓它敞開著的手。但世人卻想退縮回自己的世界,把天主進入世界的門、世人走向天主的門關閉。因此這手──也就是教會,如果遭到排斥、擠壓、受傷,我們一點也不必感到意外。

    所以天主子民需要內在的更新,否則我們會變得冷漠、只關心自己。為了更進一步讓自己更新,我願意提出三段聖經章節,做為反省的題材。

1.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格前十二26──教會
   冷漠就是只關心自己這致命態度,但天主的愛能貫穿這冷漠。教會藉著她的教導,尤其是藉著她的見證,給了我們天主的愛。但我們只能為自己親身體驗過的事作見證。基督徒就是讓天主給穿上美善及慈悲、穿上基督的人,好讓我們像基督一樣,成為天主及他人的僕人。在聖週四的濯足禮中就能明顯地看到這一點。伯多祿不願讓耶穌為他洗腳,但他終於明白,耶穌並不是只想做榜樣,讓我們看到應如何為彼此洗腳而已。只有先讓耶穌洗腳的人,才能為他人洗腳。只有當他們與耶穌「有分」時(若十三8),他們才能服事他人。

    四旬期是個讓基督服事我們,好使我們更加肖似祂的好時期。我們每一次聆聽了天主聖言、領受聖事──特別是聖體聖事,就會更肖似祂。我們會成為我們所領受的:基督的聖體。雖然「冷漠」似乎常常占據了我們的心,但在基督奧體內,沒有「冷漠」立足的空間,因為不論是誰,只要是屬於基督的,就屬於同一個奥體,在祂內我們不可能彼此漠不關心。「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若是一個肢體蒙受尊榮,所有的肢體都一同歡樂」(格前十二26

教會之所以是諸聖的相通,不只因為教會內有諸多聖人,也因為她是一個在神聖事物中相通的團體:天主的愛,在基督內、也在祂所賜與的一切內顯示給了我們。在這些恩賜中,還包括那些讓自己被天主的愛觸動的人的回應。在諸聖的相通中,在神聖事物的分享中,誰也不能獨自擁有任何事物,必要與他人分享一切。既然我們在主內結合,就可以為那些距離遙遠、那些我們不可能親自接觸到的人做些事情,因為我們可以與他們一起,為了他們而祈求天主,願我們都能開放自己,接納祂的救恩計劃。

2. 你的兄弟在哪裡?(創四9──堂區和教會團體
   前面所談到的有關普世教會的一切,現在都得應用在堂區和教會團體的生活中。這些教會組織是否能讓我們體驗到自己是一個奧體的一部分?一個能領受、並分享天主所願意給我們恩賜的奧體?一個認得並關心那最弱小、最貧窮、最微不足道的成員的奧體?還是說,我們只安穩地藏身在接納全世界的普世之愛中,卻看不見坐在我們緊閉著的大門外的拉匝祿呢(路十六19-31)?
 
    為了能領受天主所給與我們的,並使它結豐盛的果實,我們必須從兩方面努力,來跨越教會有形可見的界限。
 
    一方面,我們要藉著祈禱與天上的教會結合為一。地上教會的祈禱建立起彼此服務和美善的共融──這共融上達天主前。天上諸聖曾在天主內找到圓滿,我們也與聖人一起形成了共融的一部分,在其中,「冷漠」已經被「愛」克服。天上的教會凱旋得勝,並不是因為她轉面不顧世人的苦難,只在自己孤立的光榮中歡欣。而是因為諸位聖人曾喜樂地默觀這個事實:就是藉著耶穌的死亡與復活,他們已經一勞永逸地戰勝冷漠、心硬和仇恨。聖人會繼續在我們的朝聖之路上陪伴我們,直到天主的愛貫透整個世界,得到最後的勝利為止。教會聖師──聖女小德蘭(St. Therese of Lisieux)曾表示,她相信,只要世上還有一個人受苦,在痛苦中哭號,那麼被釘十字架的愛的勝利給天上帶來的歡樂就未圓滿:「我深深相信我在天堂也不能懶散;我渴望繼續為教會及為人靈而工作。」(書信2541897714

    我們分享聖人的功勞和喜樂,就像他們也分擔我們的掙扎,以及我們對平安與和好的渴望。他們對復活基督的勝利所感到的喜樂,給予我們力量,去努力克服我們的冷漠和心硬。

    另一方面,每一個基督信仰團體都受召走出自己的世界,投入更廣大的社會團體──社會的一部分,特別是窮人及距離遙遠的人。教會本身就是傳教士;她不能自我封閉,而是要被派遣到每一個國家、去接近每一個人。她的使命就是耐心地為那一位上主作見證,因為上主渴望吸引所有受造物和所有人到天父那裡去。她的使命是把一份無法靜默的帶給所有人。教會追隨耶穌基督,走向每一個人、走到天涯海角(參宗一8)。那麼,我們在每一個近人身上都必須看到一位基督為其死而復活的弟兄姊妹。我們自己所領受到的,也是為他們而領受。同樣,我們的弟兄姊妹所擁有的一切,也都是給教會、給全人類的禮物。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多麼渴望凡是有教會的地方,尤其是我們的堂區和教會團體,在這冷漠的汪洋大海中,都能成為慈悲之島!

3. 你們該堅固你們的心!(雅五8──每一個基督徒
    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深受冷漠的影響。面對著如潮水般湧來的、有關人類受苦的新聞報導和令人傷感的圖片,我們往往感到自己完全無能為力。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不致捲入這沮喪和無力的漩渦中呢?

    首先,我們可以與地上及天上的教會同心合意祈禱。我們不要小看眾口同聲、同心合意祈禱的力量!我希望三月十三及十四日兩天,教會全體、各教區都能遵行「奉獻廿四小時給天主」這活動,好讓這個新的活動成為我們需要祈禱的標記。

    其次,我們可以用愛的行動,透過教會的許多慈善機構去接觸近人及遠方的人,藉此幫助他們。四旬期就是一個表達對他人關懷的好時機,藉著一些微小卻具體的標記,表示我們同屬一個人類大家庭。

    第三,他人的痛苦是一個叫我們悔改的號召,因為他們的需要提醒了我、自己生命的無常,而且我也要依賴天主和我的弟兄姊妹。如果我謙卑地懇求天主的恩寵並接受自己的限度,我們就會相信天主的愛帶給我們的無限機會。我們也能抗拒魔鬼的誘惑,以為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拯救世人及我們自己。

    為了克服冷漠,以及我們的自負──認為一切都可以只靠自己,我邀請每一位,趁著四旬期的來臨,響應教宗本篤十六世所說的「心靈的陶成」(參《天主是愛》31)。一顆慈悲的心,並不表示是一顆脆弱的心。任何人若希望自己是慈悲為懷的,必須有一顆強壯而堅定的心,與魔鬼隔絕,卻向天主開放。我們要有一顆願被聖神貫穿的心,好能沿著引領我們到我們弟兄姊妹的道路,將愛帶給他們。最後,我們要有一顆貧窮的心,這顆心了解自己的貧困,能白白地為他人付出。

    因此,弟兄姊妹們,在這個四旬期,讓我們祈求天主:「使我們的心肖似祢的聖心」(耶穌聖心禱文)。這樣,我們會領受到一顆堅定而慈悲、懇切而慷慨的心,一顆不封閉、不冷漠的心,不被全球化的冷漠所擒獲的心。

    我誠心祈禱,藉此希望這個四旬期是每一位信徒、每一個教會團體心靈豐收的時期。我請求各位為我祈禱。願天主降福各位,願聖母瑪利亞保守各位。

2014104
亞西西的聖方濟瞻禮
發自梵蒂岡

台灣明愛會恭譯)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談身處經濟危機時代的家庭

奧斯卡Oscar Andres Cardinal)樞機主教 / 2014923
                                                       張佩英譯
我生長在中美洲的宏都拉斯,本來家父希望我成為一個機械工程師,可是我卻覺得自己有司鐸的聖召。現在天父從天上看著今天我們生活的動盪世界,說不定會想:「好家在,這伙子選了一個有長期保障的行業。」

五十年前,當我還在修院的時候,我和父親絕對沒有料到在第三個千年,不但年輕人沒有工作保障,甚至他們雙親的命運也相同。

今年(20149月中,我參加了由明愛會與宗座家庭委員會舉辦的一個會議,大家共同思考面對今日的金融危機時,家庭如何能成為一個重要的資源。

9月在傳統上,是世界各地眾多年輕人結束暑假返回學校的日子,或是畢業生選擇一個與他所學相符的行業的時候。可是,今天年輕人就業的機會不多,即使有,合約提出的條件,也不足夠他們建立一個有尊嚴的生活:買一個房子,養一個家。

六年了,經濟危機的陰影拖著長長的尾巴,籠罩著人們的希望與可能。現在自由市場造就了一個特殊的現象:社會排擠。世界上最富有的85人,囊括了全世界財富的一半。
在這個貧富極端的世界,年輕人有機會接受教育算是很幸運的了。在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富裕國家,有愈來愈多的家庭,為了要幫孩子們購買教科書,得向明愛會求助。

而此刻,在世界上遭到戰火蹂躪的地區,許多家庭與年輕人失去了家、國、希望,和受教育的機會。逃到約旦的敘利亞難民,有八成還不到35歲。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在敘利亞時沒有上學的機會,逃到其他國家當難民了仍然沒有。

我們留給年輕一代的遺產是巨大且令人震驚的矛盾:一群鶴立雞群的人越來越富,且遠超過人們的想像,但在各明愛會門前等待援助的人龍卻越來越長。

我們給年輕人的是一個更不穩定的世界:就業率低,機會少;結婚、成家立業,在在是一個遙遠的夢。

在人們更急切需要家庭支持他們來應付這個危機時代一波又一波的打擊時,卻發現自己越來越孤單、孤立。即使他們有家,卻往往感覺不到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

法國明愛Secours Catholique告訴我們,許多無助的父母除了自己的孩子,並沒有其他可傾訴的對象。經濟危機造成的財政與社會不穩定,使得他們覺得自己一無用處,在當前的「排擠社會」裡沒有一席之地。

我們當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確保個人、家庭或社會,都把精力集中在公益而不是個人的需要上。

教宗方濟各在《福音的喜樂(EvangeliiGaudium)》勸諭中告訴我們:「一旦我們內心被個人的利益和關切所佔據,就不再有空間想到別人、想到窮人。我們再也聽不到天主的聲音、感覺不到天主愛的平安和喜樂,要做善事的渴望也將消失無蹤。」

聖家提醒我們:在艱難時期,一家人緊密團結是非常重要的。基督激勵我們:要走出去,去關心那些脆弱的、迷失生命方向的人。

有些家庭可能不願意承認失敗、需要金錢或精神的支助。身為基督徒,我們需具穿透人心的「透視」能力,看到別人的需求。在家裡,我們也需有足夠的警覺,察覺家人對合一、支持和了解的需要。

我們尤其要珍惜每個家庭,幫助人體認到家庭是人類巨大的希望之泉,是構成社會的基石。

        懷著這樣的信念,我們就能建立一個擁抱天下一家的將來;在那裡,社會的大門將為每一個人洞開。那時,資本主義將是多餘的,而愛與憐憫將成為全球的通用貨幣。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海地地震的五年後

2010年1月12日下午4:30
海地曾發生7級大地震,超過30多萬人死亡、100多萬人無家可歸...

五年後…超過30個計劃案由12個國家資助 ── 食品、健康、飲用水、學校教育、散工/短工、家園、技能。然而救災之路依然很長,請和­我們一起邁向未來!

「你所給予他人的幫助,也是在改變自己的生命」 教宗方濟各

         ── 國際明愛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2015教宗方濟各世界和平日文告


教宗方濟各
世界和平日文告
201511

「不再是奴隸,而是弟兄姊妹。」

1. 在新年伊始,我們領受天主賜給全人類此一慈悲的恩賜之時,我向每一位男女人士、所有的國家及民族、政府及國家元首,以及宗教領袖,表達我衷心的和平致賀。為此我祈求不再有戰爭、衝突,也不再有人為的或是過去和現在的傳染病造成的災難,不再有天災所引起的破壞。我特別祈求,基於共同的召叫──與天主及與所有善心人士合作,為促進世界的和諧與和平,我們能抗拒誘惑,不再有與我們人性不配的行為。
    在去年的和平日文告中,我談到「在每一位男士和女士的心中,渴望有一個圓滿的人生,其中包括對手足之情這無法壓抑的渴求──促使我們進入與他人共融,不再視別人為敵人或競爭對手,而是把他們視為應予接納和擁抱的弟兄姊妹。[1]」由於我們天性就是要與別人建立關係,註定在被正義與愛所啟發的人際關係中找到滿足,因此我們的尊嚴、自由和自主必須獲得承認及尊重,這是人類發展中最基本的條件。但不幸的是,人剝削人的這一禍患日趨嚴重,嚴重地破壞了我們的共融,以及天主對我們的召叫──打造以尊重、正義與愛為特色的人際關係。此種現象以許多不同的形態表現出,使人輕視他人的基本權利,且壓抑他們的自由與尊嚴,確實令人深惡痛絕。我願意簡單地思考這些問題,使我們能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把所有人「不再視為奴隸,而視為弟兄姊妹」。
聆聽天主對人類的計劃
2. 我為今年和平日文告所挑選的主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費肋孟書,在書信中,宗徒保祿要求他的合作者,接納敖乃息摩──過去是費肋孟的奴隸,現在是一位基督徒,因此保祿認為他值得被當作自己的弟兄。這位外邦人的宗徒寫道:「也許他暫時離開了你,是為叫你永遠收下他,不再當一個奴隸,而是超過奴隸,作可愛的弟兄」(費15-16)。敖乃息摩成為基督徒後,就成了費肋孟的弟兄。歸化基督,是基督門徒生命的開始,因此是一個重生(參格後五17;伯前一3,使兄弟之情作為家庭生活的重要維繫,也是社會生活的基礎
    在創世紀(參一27-28),我們讀到天主造了一男一女,並祝福他們,好使他們能增加繁衍。祂使亞當和厄娃成為父母,他們也回應了天主要他們生育繁殖的命令,孕育了第一個兄弟之情,就是加音與亞伯爾之間的關係。加音和亞伯爾是兄弟,因為他們出自同一母胎。因此,他們有同樣的源頭、天性和尊嚴,就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是按天主肖像所造。
    縱使因手足關係而有同樣的血統,且有同樣的天性和尊嚴,弟兄姊妹間還是有差異存在的。因此,大家都是弟兄姊妹,所有的人都與他人有關係、有所不同,但都共享同樣的來源、天性和尊嚴。這樣,兄弟之情就構成了種種關係的脈絡──成為建立天主所創造的人類大家庭不可缺的實質。
    可悲的是,在創世紀所敘述的第一批受造物,與信友因在基督內重生而成為「眾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的弟兄姊妹,之間有罪惡負面的現實存在──此一事實常常中斷人類的兄弟之情,而且不斷玷汙我們在同一人類大家庭裡成為弟兄姊妹的美好與高貴。加音不但受不了亞伯爾,還出於嫉妒而殺害亞伯爾,因而闖了第一個兄弟鬩牆之禍。「加音殺死亞伯爾,這是他嚴拒履行他作為亞伯爾親兄弟這召叫的悲痛證明。他們的故事(參閱創四1-16)所呈現的,是所有的人都蒙召去合而為一度過人生,完成每個人都關愛他人這困難任務[2]
    諾厄與他孩子的例子也是如此(參創九18-27)。含不尊敬他的父親諾厄,使得諾厄詛咒他那無禮的兒子,而祝福其他那些尊敬他的兒子。這就造成了同一母所生兄弟之間的不平等。
      在有關人類大家庭來源的敘述中,與天主──父親的形象,以及與弟兄疏遠不和的罪,就成為拒絕共融的表現。這罪滋生了奴役文化(參創九25-27),它的後果會從一代延伸到下一代:排斥他人、對人虐待、侵犯他們的尊嚴和基本權利、把不平等制度化。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回歸到耶穌在十字架上犧牲的盟約,相信「罪惡在那裡越多,藉著耶穌基督,恩寵在那裡也越格外豐富……」(羅五20-21)。基督、天父心愛的聖子(參瑪三17)降來是要顯示天父對人類的愛。不論是誰,凡是聽了福音而回應召叫悔改的人,就成為耶穌的「兄弟、姊妹和母親」(瑪十二50),因此也成為他父親的義子(參弗一5)。
    一個人不會只透過一個權威的神聖命令,在沒有行使個人自由的情形下,也就是說,在不是自願皈依基督的情形下,就成為基督徒、成為天父的子女和在基督內成為兄弟或姊妹。要成為天主的子女,必然需要悔改:「你們悔改罷!你們每人要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們的罪過,並領受聖神的恩惠」(宗二38)。凡是藉由信德,並以他們的生命回應伯多祿宣講的人──不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奴隸和自由人(參格前十二13;迦三28),都進入了第一批基督徒團體中的弟兄關係(參伯前二17;宗一15-16,六3,十五23)。不同的出身和社會地位,不會貶低任何人的尊嚴,也不會排除任何人於天主子民之外。因此,基督徒團體是一個弟兄姊妹分享愛的共融團體(參羅十二10;得前四9;希十三1伯前一22;伯後一7)。

    這一切顯示出,在耶穌基督的福音中,天主「更新了一切」(默廿一5[3],而且也能救贖人類的關係,包括奴隸和主人之間的關係,因為這福音闡明了二者的共同點:義子的身分以及在基督內的弟兄之情。耶穌自己就對門徒說:「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他主人所做的事。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凡由我父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若十五15)。
過去與現在奴役的多種相貌
3. 自亙古以來,在不同的社會裡都有人被人奴役的現象。在人類歷史中有些時期,奴隸制度一般是被人接受的,且受到法律的規範。是法令指出誰出生是自由、誰出生就是奴隸,也提到在什麼情況下,一個生來自由的人會失去他的自由或如何重獲自由。換句話說,法律承認有些人能夠或必須是他人的財產,任由他們處置。一個奴隸能像一件商品一樣,被人買賣、轉讓或取得。
    今天,由於我們尊嚴意識的成長,因而把奴役視為違反人性的罪惡[4],全世界且已正式廢除奴隸制度。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不處在奴役狀態下,這已經是一個不得違反的國際法律。
    然而,雖然國際團體已針對終止各種相貌的奴役制度有了無數協定,也提出了各種對策來打擊這現象,但是今天還是有好幾百萬的人──兒童、各種年齡的男子和婦女,被剝奪了自由,且被迫生活在類似奴役的情況下。
    我想到許多男女勞工,包括孩童,在不同的領域受到壓制,不論是正式或非正式地,在家庭中或是農地,在製造工廠或是礦場;不論是在勞工法未能遵守國際規範以及最低標準的國家,或是在勞工權益缺乏法律保障的國家,這也同樣是不合法的。
    我也想起許多遷移者的生活狀況,他們在流浪漂泊的生活中忍饑受餓,被人剝奪自由、搶走財物,也經歷了身體及性的虐待。我更想起其中的一些人,他們經過恐懼、不安全的嚴酷旅途,終於抵達目的地時,卻又被拘禁,有時候是在非常沒有人道的狀況下。我想起他們中那些因為各種社會、政治和經濟原因,被迫過著隱名埋姓的地下生活的人。我還想到那些為了遵守法律,不得不度著有損尊嚴的生活,並接受低下的工作條件,尤其是有些國家的法律訂定或允許移民勞工藉著法律的制度依賴他們的雇主,例如,他們合法的居留是以他們的工作合約來申請。是的,我想到的就是「奴役勞工」。
    我也想起那些被迫賣身的人,其中許多為孩童,以及那些性奴隸。我想到那些被迫結婚的婦女──被賣要嫁給人的婦女,還有那些丈夫去世,而被轉給丈夫的親戚,卻沒有任何同意與拒絕權利的婦女。
    我不禁也想起所有那些人,成人與孩童,他們成為器官被販賣、被徵募當兵、乞討、從事不法活動諸如生產和販賣致幻毒品,或各種名目不實的跨國收養者的目標。
    最後,我想到所有被恐怖集團綁架或拘禁的人,目的是要他們成為戰士,或更嚴重的,是一些年輕女性,被利用成為性奴隸。她們很多消失無踪,其他人則被多次販賣、鞭打、肢體遭受傷殘或被殺害。
更深層的原因
4. 今天與過去一樣,奴役植根於人們的觀念,把人視為一件物品。罪惡只要一旦腐蝕了人心,便令我們遠離造物主以及我們的近人,後者就不再被視為有同等尊嚴、賦有同樣人性的弟兄姊妹,卻被視為物品。不論是靠著壓制或欺騙、身體或心理的脅迫,按天主肖像所造的人,他們的自由就被剝奪,被販賣,被貶低為只是他人的財產。他們被人對待為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已。
    除了這更深層的原因,亦即否認另一個人的人性以外,還有其他的原因來解釋現代的奴役形式。在這些原因中,我首先想到的是貧窮、低度開發以及排外,若加上無法接受教育,或是很少,甚至沒有工作機會,更是雪上加霜。販賣人口以及奴役的受害者,往往是那些想尋找機會脫離赤貧的人;他人聲稱可以雇用卻受騙的人,他們往往落在販賣人口的犯罪組織手中。這些組織網絡擅於利用現代的通訊方法,做為誘拐世界各地年輕人的方式。
    另一個造成奴役的原因,就是人的貪腐。人為了貪財,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奴工和販賣人口,往往需要中間人做共犯,可能是執法人員、政府官員,或是民間或軍方機構。「當人們把金錢,而不是做為經濟體系的中心時,就會出現這種情形。是的,人是按天主肖像所造,並受託掌管所有受造物,必須是社會或經濟體系的中心。一旦人被錢財取代,我們的價值觀就會被顛覆了。[5]
    造成奴役的因素還包括武裝衝突、暴力、犯罪行為和恐怖主義。很多人遭綁架,為的是要被販賣,被徵召為戰士,或被性剝削,而有些人被迫移居國外,離鄉背井,放棄自己的家園、財產,甚至家人。他們不得不另謀出路,不惜失去他們的個人尊嚴,冒著生命的危險,為脫離困境;他們冒險被捲入那惡性循環的圈子裡,陷入悲慘、腐敗,以及對他們有害的後果。
終結奴役的共同承諾
5. 一想到販賣人口,非法走私移民,以及其他公認或未經公認的奴役形式,我們往往會有一個感覺,那就是,這些現象都是在一個普遍性冷漠的氛圍下產生的。
    令人難過的是,這感覺多半是真的。然而,我願提出一些宗教團體──尤其是女修會團體,為援助那些受害者,多年來默默付出的許許多多的努力。這些機構在非常艱苦的情況下工作,當他們努力打破連結販賣者、剝削者與受害者的無形鎖鍊時,還常常遭到暴力相向。那些鎖鍊是一連串的環節構成的,每一個環節都包括精明的心理策略,使得受害者依賴他們的剝削者。他們加上了對受害者以及他們所愛的人不利的勒索、威脅,還加上具體的行動,諸如沒收他們的身份證明文件,以及身體的暴力。宗教團體的行動有三個主要領域:對受害者提供協助、對他們進行心理和教育重建、讓他們重新溶入現在生活或他們來自的社會國家。
    這需要勇氣、耐心和毅力的鉅大任務,值得全體教會和社會的敬重。然而,只是終止對人的剝削這任務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制度面上做三項承諾:預防這樣的行為、保護受害者、對犯罪者給以法律制裁。更進一步來說,由於犯罪組織利用全球網路來達到目的,所以為消除這現象,實際上還需要全世界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
    各個國家必須確保他們自己的法律能真正尊重人的尊嚴,無論是在移民、就業、領養、企業搬遷以及奴工生產的產品銷售等等。還需要有公正的法律,以人為中心,維護基本權利,若是權利受到侵犯,要能恢復那些權利。這法律還要對受害者提供重建人生的機會、確保他們的人身安全,還必須有效執行,不容貪污或逃過懲罰。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必須要被肯定,從文化和大眾傳播開始做起。
    政府與政府間的組織,在遵守輔助原則的情形下,必須協調並採取行動,來打擊從事販賣人口及非法移民的跨國犯罪組織。不同層級的組織顯然必須合作,包括國家及國際間的組織、民間社團及金融界。
   企業界[6]有責任保證受雇者的工作環境有尊嚴,也有足夠的薪資,但他們也該警覺,不讓壓制他人或販賣人口的事,進入銷售管道。除了企業界的社會責任外,消費者也有社會責任。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購買常是一個倫理行為,而不僅是經濟行為[7]
    至於民間社團組織,他們的責任是喚醒大家的良知,推動必要的步驟,以打擊和拔除奴役文化。
    近幾年來,教廷注意到販賣人口的受害者的痛苦,也聽到那些幫助他們獲得自由的教會團體的聲音,因此更加懇求國際團體,希望各個不同的機構能加強合作,以終止這個禍患[8]。教廷也主辦了多次會議,好讓大家注意到販賣人口的現象,同時也推動不同機構間的合作,包括各大學及國際組織的專家,從遷移者的本國、過境國家或收容遷移者的國家來的警察部門,以及負責處理受害者事務的教會機構代表。我希望這些努力在未來仍能繼續擴大。
「手足情深,而非奴役或冷漠的全球化」
6. 教會「在社會中宣揚基督愛的真理」[9],因此不斷投入人性的真理所發起的仁愛行動。教會被委託去向所有的人指示悔改的途徑,讓我們能改變我們看待近人的方式、在每個人身上認出他是人類大家庭中的弟兄或姊妹,並承認他在真理與自由中與生俱來的尊嚴。在聖女若瑟芬.柏姬達(Josephine Bakhita)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這位聖女來自蘇丹達爾富(Darfur)地區,她九歲時被販奴分子綁架,賣到殘暴的主人家。因為她受苦的經驗,再加上她有了信仰,她後來成為「天主自由的女兒」,獻身於修會,為他人服務,特別是為那些最低下、最無助的人服務。這位聖女生活在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即使在今天,她仍是一位榜樣,為許多奴役下的受害者完美地見證了「希望」[10];她能支持所有獻身於對抗這「在現代社會的身體上的傷口,對基督身體的鞭笞」[11]所做的努力。
    有鑑於此,我請求每一位,在符合自己特有角色和責任的情況下,以友愛來對待那些在奴役狀況中的人。讓我們以個人和團體身分自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遇到可能是被販賣的受害者,或當我們禁不起誘惑,要購買那些很可能是剝削他人者所生產的物品時,我們是否覺得受到了質詢。我們當中有些人,或是出於冷漠,或是出於經濟考量,或是因為陷入日常的憂慮中,對這一切視若無睹。然而,其他一些人卻是決心有些作為,去加入民間組織或是每天都做一些小小的善事,例如給人一句和善的話、一個招呼或一個微笑──小事情卻有大功勞!這不需任何花費,卻能給人希望、開闢途徑,改變另一個在生活中必須隱名埋姓的人的生命;他們也能因此而改變我們的生命。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正面對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問題已超越任一團體或國家的能力。為消除這現象,我們需要全面動員,才足以與此現象的規模相抗衡。為這緣故,我大聲疾呼所有善心人士,以及目睹了現代奴役禍患的遠近人士,包括民間組織的最高層人士,請不要成為這惡事的共犯,不要轉面不顧弟兄姊妹、人類同胞──那些被剝奪了自由和尊嚴的人的痛苦。我們反而要有勇氣去觸摸基督受苦的血肉[12],那是顯示在無數基督稱之為「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瑪廿五4045)的面容上。
    我們知道天主會問每一個人:你對你兄弟做了什麼事?(參創四9-10)。冷漠的全球化,在今天成為許多兄弟姊妹生活中的重擔,需要我們大家打造一個遍及全球的精誠團結及兄弟之情,能帶給他們新希望、幫助他們在這個時代的種種問題中,以及在他們所揭露,也是天主放在我們手中的新天地中,懷著勇氣前進。

2014128 發自梵蒂岡
教宗方濟各




                                           台灣明愛會恭譯




[1] 1號。
[2] 教宗方濟各2014年世界和平日文告,2
[3]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11
[4] 參考2014103「向國際刑法協會代表致詞」:羅馬觀察報,2014103,第4頁。

[5] 20141028,對參加「全球群眾運動」的人士談話:羅馬觀察報,20141029,第7 頁。
[6] 參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反省企業界領袖的召叫,2013
[7] 本篤十六世,《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66
[8] 參第103屆國際勞工組織會議,2014522致主席Guy Ryder先生之信函:羅馬觀察報 2014529,第7頁。
[9] 本篤十六世,《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5
[10] 「由於認識此希望,她被『救贖了』,不再是奴隸,而是天主的自由的孩子。她了解了保祿對厄弗所人所提的,他們先前沒有希望,在世上沒有天主──因為沒有天主所以沒有希望」(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通諭,3)
[11] 2014410,對「第二屆國際打擊販賣人口會議:教會與法律力量的合作」談話:羅馬觀察報,2014411,第7頁;參《福音的喜樂》通諭,270
[12] 參《福音的喜樂》通諭,24270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播種更多的愛

小型務農家庭養活了世界

事實上,他們養活了世界上70%的人口,特別是在南半球。
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其實,這一切都是由種子開始的。
千百年來農民一直是種子的管理者,他們在每次收成之後,把最好的果實留下來做為下一季種植的種子。

他們拿這些成果與農民同胞交易,也知道如何培育不同的新品種。

這些做法豐饒了地球,種子的多樣性,使人類抵禦環境的變化和其他農業的威脅。

但也有其他的務農家庭正冒著失去他們的種子的危險。
過去曾是共同世襲的財產,現在正越來越受到企業的利潤控制,這些公司正私有化種子,使小型農民越來越難繼續他們的傳統有機耕種。

自由貿易協定和其他國際條約都禁止農民使用自己的種子,因為他們沒有被認證。相反的,他們必須向這些公司購買種子。

這些種子需要化學肥料和農藥才能成長,並且不能重複使用。

結果,企業的利潤越來越多,種子的多樣性卻越來越少,小型農民必須努力耕耘才能養家糊口。

目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75%已經失去,剩下的更在日漸消失中。

我們需要立即採取行動!
因為世界糧食的未來正瀕臨危險。

讓我們播種更多的愛!
我們可以幫助小型家庭務農,悍衛他們的安全及使用並交換種子的權利。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明愛團結起來,消除拉丁美洲的貧困

Bishop Jose Luis Azuaje
                      
拉丁美洲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陸地,明愛在各個前線工作協助打擊數以百萬計人們貧窮生活中的可怕醜聞。

拉丁美洲明愛和加勒比有很多方法確保積聚在極少數人手中的財富能與人共享。我們支持婦女,並授權她們幫助社區、家庭和她們自己。我們以人權的強烈呼聲公開反對折磨我們陸地的不公正。

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所有二十二個明愛組織的人每四年聚集在一起,這就是為何這星期我們在哥倫比亞,我們選出區域和區域協調的主席,計劃未來的道路:如何能夠更協調的工作,更好地活出我們的信心,並代表教會表達對窮人高於一切的服務,充滿了同情並提供一條充滿歡樂和希望的道路。

我們會議的精神根基於教宗方濟各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Evangelii Gaudium)
,伴隨著聖父,我們夢想的`傳教士選項',就是一種能夠轉化一切的傳教的衝動。使教會的習慣、做事的方式、時間和進度,語言和結構,可以適當引導今日世界的福音化,而不是她的自我保護。

我們的陸地面臨諸多挑戰,因此必須作出回應。經濟危機使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變得更大,我們如何創造一個基於團結而不是競爭的另一種經濟模式?

像很多世界其他各地,我們的陸地正遭受高失業率,即使人們有工作,往往也沒有就業和社會保障。也有越來越多的數字鴻溝顯示有很多人不使用電腦或互聯網,沒有技能得以從數字世界中受益。

許多國家,特別是在中美洲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暴力、幫派和毒販,撕裂了社會的結構。這種不穩定性導致了可怕的痛苦,往往迫使許多兒童逃離。

腐敗的情況愈來愈多,意識形態的弱化通常會激發政黨。事情變得比較即興,政黨則會興起一波民粹主義(舊俄集產主義)。

現在的問題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如何推動價值和尊重人的尊嚴。

明愛在拉丁美洲的組織強烈植根於信仰,在我們的工作和對每個人光明未來的視野,有密切的相互聯繫。我們同心協力回應人們的需要,並互相支持這項工作。

在社區工作時,我們重視並促進人的文化。我們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優勢,並利用這些優勢來工作,幫助社區確實發展機遇並提供他們的所需。

因為具備強烈犧牲奉獻的精神,使明愛在拉丁美洲的工作人員以極大喜樂和防治犯罪的態度來工作。我們認識到,當人們顯示愛心,他們和社區將有能力改造自己。當我們努力創造一個更有尊嚴的生活,正義將更專注於維護共同利益。

明愛雖不是萬能的,但是拉丁美洲如此強烈團結的心意將可以幫助人們得償宿願。(譯自Caritas Internationalis, 28 October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