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天主比我們的心大 (房志榮神父)

      若望一書20的這句話「天主比我們的心大」,不無挑戰性。這句話到底要說什麼?為何把天主與人的心相比?所說的天主是怎樣的主?所指的心又是怎樣的心?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埋伏在這句話裡,可以讓它們露出水面,指點出來,人心與天主到底能有哪些關係?可採取的步驟,是解經的一貫方法:先看上下文,再解釋每句話的含意,最後綜合其神學內容。以下按此三步嘗試略予探討。
一、若望一書三18-20可視為一個單元
      思高聖經把這三節經句譯得很好:「(18)孩子們,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19)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認出,我們是出於真理的,並且在他面前可以安心;(20)縱然我們的心責備我們,我們還可以安心,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他原知道一切。」可見,如果我們想多瞭解一點「天主比我們的心大」這句話,先得看下文的一句「他原知道一切」,和上文1819二整節和20節的前兩句話所說的。我們將在第二步解釋「他原知道一切」這句下文的意涵。至於上文的二節半,是為這句關鍵句「天主比我們的心大」作準備的:真實的愛使人認得誰是出自真理的,有了真理,心就安了,這種心安,不必因為我們的心有時責備我們而失去,而所以能繼續安心下去,是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這樣看來,18-20三節,的確構成一個單元,而以「天主比我們的心大」這句話為其巔峰,下一步要探索如何去懂這句話,以體驗其既深又廣的含意。
二、「天主比我們的心大」這句話的訊息
       若望一書的神學綜合在本書信結論的第1節裡:「我給你們這些信天主子名字的人,寫了這些事,是為叫你們知道:你們已獲有永遠的生命。」(若壹五13)若望望一書的主旨是信者與天主的共融(一3),而這共融顯示在信友彼此的共融上(一36)。天主的奧秘給信友啟示出三個面向:天主是光,天主是義,天主是愛。天主是光、是愛,講的已夠多,如今只把天主是義何謂,略予說明。「義」在此指天主拯救世界的大業,兩次用於天主(一9、二29),兩次用於基督(二1、三7)。在所有這些章節,天主的義都跟罪有關:天主以祂的義救我們消除罪惡,而顯示祂對我們的大愛(參閱二1-2及四10)。天主既如此啟示了祂拯救世人的義,基督徒也該實踐義(二29、三7),以肖似耶穌,力求聖潔(三3)。
      以上略提若壹的神學主旨,有助於明瞭18-20節的深義。18節說,愛訴諸行動和事實,而真正基督徒的愛還須延伸到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所顯示的愛(16為人捨生)。19節說,這種愛表達我們的信德和我們身上的真理。20節「我們還可以安心」一句,是思高聖經把19節的「可以安心」重複一遍,原文沒有,但中文有其必要,如此才能把原文的真意說出:人若活出真理,可在天主面前安心(19)。「縱然我們的心責備我們,我們還可以安心,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他原知道一切(20)。古代不少作家認為這幾句話指出最高審判官的嚴厲,因為他認清我們的罪,比我們自己還清楚,加爾文接受這說法。然而,如果這樣,又如何能心安呢?馬丁路德及近代大多數人認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是指天主的仁慈(參閱路一49-50):如果我們真實踐愛德,即便還有罪,天主仍看出我們心中有愛(若二十一17)也可參閱伯前四8:「愛能消除許多罪過。」(樂仁譯本2014
三、一些關於「心」的神學審思
      新約原文、希臘文的kardia「心」字有兩種意義,一種指位置,即中心,如瑪十二40耶穌說;「就如約納曾在大魚腹中三天三夜,人子也要在地裡三天三夜」,中文的「在地裡」是轉譯希臘文的「在地心」三個字。另一種當作隱喻的說法更加普遍,首先是以心作為人的肉體生命、特別是生理生活的中心,如保祿在雅典講道時所說的:「祂從天降雨、賜予季節豐收、藉著食糧和喜悅充滿你們的心。」(宗十四17),然而,最普遍的用法是把心當作精神生活的所在,不論是認識,意願或感受,不論是自然界或超性界,新約聖經都說是kardia「心」在運作。
    心的作用有以下許多種類或形態:
  1. 各種內在生活(即與外在的、表面的、虛假的生活對立面),如耶穌給門徒們說「你們若不從心裡寬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瑪十八35
  2. 各種感情、慾望、夢想,如耶穌向門徒們說「反而因為我告訴了你們,你們就滿心憂傷。」(若十六6
  3. 自然界和超性界的認知和思想,如「你們多麼無知啊!你們的心如此遲鈍,難以相信先知所說的一切!」(路二十四25
  4. 意願、主意、決定,如「你們各人照自己心裡的決定捐多或少,不要心痛,不要勉強;因為天主愛那喜樂的捐獻者。」(格後九7
  5. 倫理生活,德行或毛病,如「從人心裡發出邪念、謀殺、姦淫、淫亂、盜竊、假見證、毀謗。」(瑪十五19
  6. 愛的生活,如「你要全心、全靈、全意、全力地愛上主,你的天主。」(谷十二3033
  7. 處事為人的態度,如「眾信徒一心一意,沒有人把財物留給自己,卻拿出來共用。」(宗四32
  8. 聖神的住所,如「天主的愛透過賜給我們的聖神,已經倾注在我們心中了。」(羅五5
      新約聖經,無論是福音或保祿書信,給人心這麼豐富又多采多姿的描述,再聽若望在新約末期給我們說,天主比我們的心大,他的這一肯定提供給我們多少想像、深思、默觀、祈禱的空間和視野!心的生命是無疆界的,心的生活是無止境的,心的活動是千變萬化的,心是有形世界的精神代表。關於心,聖經有說不完的話,在中國文化裡,先賢們對心也是千言萬語,百家爭鳴。現在耶穌的愛徒說,把這一切加在一起,還沒有天主大,天主比我們的心大。我們本著信仰,依靠聖神,祈求聖神,在禮儀中,團體裡,家庭和個人的祈禱中慢慢去體味吧!

(轉載自恆毅雙月刊584)

科技為HIV患者帶來新療法 Robert Vitillo蒙席

    在貧窮國家偏遠鄉下地區的診所,辛勞的當地健康照護工作人員以少量的藥物與援助來照顧好幾百位病人。用簡單、廉價的方法來診斷與治療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病患,可說是生死交關的事。

    新的科技為貧窮的病患帶來新希望,有四位科學家與天主教會人士在澳洲墨爾本為AIDS(愛滋病)開會,評估HIV的感染與治療方法。

    澳洲柏納學院的文學碩士Suzanne Crowe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一種新發明廉價,低技術性測量CD-4細胞(一種人體免疫系統的白血球,負責抵抗各種感染)數量的工具是地方上健康的一大利器。這種工具可利用電池或直接連到電話機,只要一滴血就能測出結果,因此避免了混淆的結果。

    這個技術可提供HIV患者(愛滋病帶原者)免疫系統上更迅速的分析,以便醫師能及早開處方,加以治療。

    這四位科學家早在愛滋病最初流行時就開始了他們的研究工作
,與天主教健康照護協會直接或間接合作,並不斷尋找方法避免這種病毒的擴散,專注於這項研究計劃的專業、勇氣和對病患的憐憫。

    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ulio Montaner博士提到HAART(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療法,(註:HAART 是用來抑制HIV病毒複製的治療方法的名稱,這種方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活性病毒的數量。)Montaner博士自1983年到201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採用HAART療法,明顯降低了HIV病患的傳染率。

    澳洲的David Cooper醫師和泰國紅十字會合作一個臨床研究和試驗,積極參與發展中世界對HIV的生葯預防及樂觀療法。他回憶起當年早期愛滋病在雪梨仁愛會的聖文生醫院很猖獗,附近有許多同性戀和注射毒品的吸毒者都需要HIV的治療。

    義大利的Stefano Vella醫師想起著名的Durban國際愛滋會議
,在發展中世界的HIV患者要求施行HAART療法,此法過去僅限於使用在高收入國家中能夠負擔每年每人三萬美金的患者。這種需求對製葯公司施壓,迫使他們降低價格。政府也在尋找新的財務機構幫忙以便HAART療法能在發展中世界施行。

    Vella醫師說:「科學、臨床和行動團体彼此之間的擁護與合作,對愛滋病患者的照顧開啟了全新的通路,可做為解決其他重大公眾健康問題的模範。」

給中東一線希望 (張佩英 譯)

明愛會各高層會議談及那個多災多難、需要特別呵護的中東。各會領導正在參與915-17日在羅馬舉行的國際明愛會議,商討對中東危機的地區協調和全球回應的方法。
國際明愛秘書長羅伊表示:「我們的責任是給中東人民希望。除了提供援助,明愛機構還要努力在國家、區域和國際等不同層級,呼籲中東要對所有宗教信仰開放: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以及每個人都有與鄰人和平相處的自由。」
這次的主旨發言人,黎巴嫩前部長Damianos Kattar解釋,要做的這麼多,根本不可能全部達成。
單是敘利亞,如果內戰今天就停止,國家重建就得1525年,所需超過1千億美元。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激進分子,一直在他們控制的廣大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種族及宗教清洗。迦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實際住在一個「開放的監獄」裡;他們沒有尊嚴、土地和權利。
代表團團員們聽取了Shlemon Warduni主教(伊拉克明愛主席)、Raed Abusahliah神父(耶路撒冷明愛主任)、Antoine Audo主教(敘利亞明愛主席)、以及來自約旦、黎巴嫩和土耳其的代表們的報告。
各地區都預言,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人道危機馬上就會變得更為嚴重,因為有了外國武器的加持,衝突只會升級。很明顯地,數千年來的古老多元族群終必瓦解。
伊拉克籍的Warduni主教,敦促大家要保護所有人的人權與自由。
Abusahliah神父說:「聖地的基督徒生活在十字架的陰影下;在中東,十字架是受苦的標誌。」他繼續表示,基督徒要從自己的家鄉「出谷」,將是地區的與全世界的所有信仰的悲劇。
就如要關心少數受迫害的族群如基督徒和雅茲迪教徒,另一個重要的關懷就是巴勒斯坦佔領區與迦薩的被封鎖。
面對危機升級,明愛機構聲稱他們一定要經由不同信仰間的和解和社群的活力化,建立更多恢復力強的群落。
明愛代表團同意一個長期的工作計畫,該計畫將聚焦於宗教間合作、建設社區和平、強化國家明愛組織,並與教會及其他宗教團體更親密合作。
賽普勒斯明愛主席暨國際明愛董事會董事Soueif主教說:「這次論壇將有助於加強明愛的人道援助、為全人類尊嚴做更多的倡議,更以基督愛近人的訊息促進和平與和好。

請伸出雙手歡迎移民 (張佩英 譯)

奧斯卡樞機(Oscar Rodriguez Maradiaga)邀請世人伸出雙手,與移民相遇,而不是封鎖邊界,拒絕他們。
國際明愛主席奧斯卡樞機致函「移民與發展全球論壇」表示,「移民與難民不是一個可以等待解決的問題。這些人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懷著希望、夢想與才幹。他們應該受到我們的歡迎、尊敬及愛護。他們提供我們建立一個更開放、公義與友愛的世界的機會。」
該論壇於51316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這是一個機會,讓公民社會得以與政府就移民議題進行意見交流。
塞內加爾、黎巴嫩、歐洲、荷蘭、挪威和瑞典等地的明愛會都將出席這次論壇。這些明愛會以及遍佈全球的其他明愛組織在幫助移民方面不遺餘力;移民在離開祖國之前、在旅途中,直至到達移居國,均備受照顧。
明愛會認為人人都有遷移的權利,但那必須是一個選擇,而不是因為在原居地遇到困難而被逼離開。
教宗方濟各在《2014年世界移民難民日文告》中強調,移民與難民不是人類棋盤上的兵卒。「他們是因為各種原因,甚至是不得不離鄉背井的男女、幼童;他們對擁有與知識的權利,具有同樣合理的渴望。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更渴望成為自己。」

國際明愛政策與倡議小組主任李殊女士(Martina Liebsch)認為:「我們更需要做的,是保證人人都能選擇留在本國;人人都需要有切實的機會,好能在本國投入自身的技能與經濟資源,而不是到國外尋找工作。」
明愛會會提供移民出發前諮詢,讓他們明瞭在外國可能遇到的困難。明愛會也會幫助移民在地主國融入當地團體,例如透過開設語言班及公民權課程。
李殊女士又表示:「移民有助於發展。移民一方面為地主國帶來技術與勞力,又透過匯款回家或日後返國作技術轉移,他們終將能提升祖國的經濟水平。
「我們需要各國政府有效地執行整合與發展政策,以確保個人和國家能從移民經驗裡獲取最大的利益。」
國際明愛供稿 2014513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明愛會創立者教宗保祿六世列真福品禱詞 黃美基恭譯

全能的天主,主耶穌基督之父、我們的天父,
為了符合你的愛
為了你的教會和全世界
當牧者教宗保祿六世在世時,你激勵了他,使他效法你的聖心。

他在祭台上受舉揚的美好日子接近之時,
我們國際明愛會的成員,
與整個教會同心合意,一起感謝祢,稱頌你的名,
因為我們有這樣一位充滿智慧、聖善、聰敏、謙卑的牧者。

六十年前,你啟發他創立了國際明愛會,
為了將正義及仁愛散佈到全世界,
追隨你愛子的足跡,
因為你的愛子來到世上,是為讓每一個人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他是有福的,因為他豐富的教導、他不斷請求大家把福音帶到現實世界的中心,
好提升每一個人、提升每個人的全部,
使成為和平的締造者,也成為真正和好的締造者。

國際明愛會的成員是有福的,
他們在出色的仁愛工作,以及在教會及世界核心的使命,都是先驅者。

請以你的愛,充滿在我們、以及今天受召繼續從事這些使命的人身上,
使我們永遠不忘,服事窮人就是服事你的聖子,
這樣,我們會因為自己如何對待你最小的弟兄而受評斷。

當前的許多事件,使我們親眼見到影響了大多數弟兄姊妹的悲慘情況,
此時我們轉向你、懇求你:

請俯聽我們,並藉著真福教宗保祿六世的轉禱,垂允我們的祈禱。
以信德、勇氣和希望裝備我們,
使我們在面對中東、蘇丹南部和南非中部的悲劇、戰爭和暴力時,不致輕易放棄。

請傾聽我們痛苦的哭號聲,因為我們正受到伊波拉病毒的蹂躝,
在西非已有許多受害者,且有繼續擴散之虞,
請幫助那些正努力擊敗病毒的人,
請啟發那些努力想辦法克服這個新威脅的研究人員
請憐憫那些因這疾病而瀕臨死亡的人,
也請不要忘記他們的家庭和團體。

請時時賜給明愛會的人員
清晰的眼光,
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也有力量去達成。
願真福教宗保祿六世為我們如此轉求。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正義和平影展 10/24教宗-若望23世 (上)


制止對移民兒童的拘留

天主教明愛支持全球運動,以制止對移民兒童的拘留。國際拘留聯盟的Leeanne Torpey被邀請在部落格解釋,為何這個世界必須保護那些只因為是移民就被拘留的兒童。
數以百萬計的兒童在世界各地行動,因此在每個國家都可發現兒童遷移的影響,拘留兒童和家庭只根據他們的非正規移民身份是非常有害的。
儘管每一天,有成千上萬的兒童即使他們沒有犯罪卻被關在犯罪般的環境,但是移民兒童拘留的問題還是比較隱而不見的,很多市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發生在他們自己國家的事。
但實際的情況是,數百萬兒童只因為移民,因此他們的童年時光大半身陷囹圄,許多被拘留的移民兒童被迫與父母和家人分離,幾乎都面臨有限的醫療服務,教育和娛樂。被拘留的移民兒童面臨巨大的壓力,有明確的證據顯示,拘留深深地傷害兒童的身体、心理發育和健康。顯然,兒童是不宜被拘留的。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於2012年發起此全球運動,於世界各地同步推出,以制止對兒童的移民拘留。今天,超過100個組織已經認可了這項活動,其中包括聯合國高級人權專員辦事處、聯合國難民署、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如人權觀察、大赦國際和基於信仰的組織,如國際明愛。
該活動是由國際拘留聯盟(IDC)發起的,IDC是全球唯一由七十多個國家超過三百個民間社會組織和個人組成的網絡,專為受到移民拘留影响的難民、尋求庇護者、和移民提供直接的服務。
該活動的目的除了說服政治領導人,兒童不應該因為自身或他們父母的移民身份而被拘留之外,並敦促各國政府經由合法的政策和實際的行動制止兒童移民被拘留,這是應該優先達成的目標。
根據ㄧ項名為「捕獲童年」為移民兒童所做的全球研究發現,全球運動制止兒童移民被拘留,具備了下列的核心宗旨:所有的移民兒童應該是自由的,以兒童的身份被對待和照顧,能在社區生活,並能夠與家人同住。
當我們期待著慶祝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25週年的同時,今年晚些時候,在20多個國家,將會有一系列的因應活動。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由18個締約國獨立的專家負責監督執行CRC,已經明確無誤的指出:
兒童不宜因為他們或他們父母的移民身份而以犯罪論處或受罰,因為這樣構成了對兒童權利的的侵犯,總是違反兒童最大的利益原則。有鑑於此,國家應盡快完全停止移民兒童的拘留。
六個以前被拘留的兒童參加了一般性討論的聯合國兒童權利日的會外活動,他們分享身為被拘留的移民兒童的經驗。
這六個年輕人之一,阿明,描述了他被拘留的經歷:「這是一個小世界,空氣中一片漆黑,我的世界一片黑暗,我感到害怕,我覺得我甚麼都不是,我的自我被粉碎了。」在看守所的每個人都認為他們自己甚麼都不是。
人權副行政專員和CRC主席均致力於在人權會議中進一步推動這一事項。因此,活動一直專注於如何促使兒童權利委員會強烈建議`儘快、徹底'消除移民兒童的拘留。
通過我們的網站,我們正在追蹤這個問題的進展,同時為個人和組織在他們自己的社區提供工具和資源,以便採取行動。
該活動是一項持續推行的措施,我們正在與我們的許多合作夥伴和支持者,如國際明愛聯結並與拘留兒童共享資源。我們相信,通過放大我們的聲音、被拘留兒童的聲音,我們能夠而且將會結束移民兒童的拘留。

(譯自Caritas Internationalis,26 August 2014)

(國際明愛提供)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巫山明愛互助協會官渡敬老院之行

106上午,巫山明愛互助協會組成的“關愛老人 奉獻愛心”活動,走進了巫山官渡敬老院,為老人們獻去了一份關愛和孝心。
當天上午,十多名志工在負責人易光炳的帶領下來到官渡敬老院,志工的到來使老人們倍感溫馨,他們熱情的接待了前來探望的志願者。在院長的帶領下,志願者們忙著清掃庭院,為老人們整理被褥,和老人們談心,為老人們講解一些老年人平時應當注意的常見疾病和保健預防知識,這些志工們熱情周到的服務,感染了在場的每位老人,老人們臉上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整個敬老院充滿著濃濃的情誼。禮輕情意重,這次愛心之行,給老人們帶去了水果、雞蛋、餅乾、圍巾等。志工們用自己的行動為老人們送去了關懷與溫暖,也使志願者們受益匪淺,他們決定要用愛心為更多的老人送去溫暖,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達爾富 十年之後

達爾富衝突十年之後,仍有140萬人住在難民營,明愛會的工作夥伴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是少數幾個為難民提供人道救援及醫療服務的機構。英國與威爾斯明愛會工作人員最近從達爾富回來,分享她在當地難民營的經驗與反省。

抵達蘇丹

蘇丹的商業中心就像其他國際大城,交通尖峰時間很早就開始,似乎永不結束。車輛緩緩在車隊中前進,但是沒有人能快速抵達目的地。一輛驢車和其他車輛擠在車陣中,有時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最原始的交通工具。當地氣溫高達43度,短短一段路程像是在烤箱中行進。
當飛機抵達達爾富機場時,大型建築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貧脊荒涼的大地。偶爾的一塊綠地是當地的農地。


從機場到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的路顛簸不平。該基金會過去10年來在前線提供難民生活物資,食物,飲用水,清潔用品,醫療健康診所。
沒有柏油路,只有泥巴路。驢車是唯一可行迅速的交通工具。街道兩邊是鐵皮屋或是木屋。唯一堅固的建築是警察局,政府辦公大樓,聯合國辦事處。

十年的泥磚

十年前聯合國的難民營是暫時搭蓋的帳篷。這十年來已被泥磚蓋的房子所取代,暫時的收容所變成永久避難所。站在這裡我們已經看不出難民營的界限,不斷湧入的難民使收容區不斷擴大,和鄰近城市融合為一。
我們爬上一個小山丘看看難民區:當地的義工告訴我難民區差不多是50個歐洲足球場大小。但是那似乎是保守的估計。我看到山丘的另一邊也有暫時搭建的房屋。
放眼望去似乎是難民要在此定居了。難民營中央是一個市場,有成堆的粗製濫造的磚瓦要來蓋更多房子。一些家庭還養雞養羊,這些動物四處遊蕩尋找食物。
七年前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和明愛會合作開始計畫提供更有效的供水設施,以服務萬多災民。他們打井取水,現在有太陽能板供電將水提供給難民營的15個供水管。一位婦女記得當年開井的辛勞,她準備食物給鑿井工人,她也出現在第一張鑿井的照片中。『當我們剛抵達難民營時,飲用水是一個大問題。要徒步走到山谷裡去取水,有許多婦女與少女受到壞人侵襲。十年之後難民營裡還有許多問題,但是至少現在取水不是問題。我自己和我的兩個孩子因為每天都有清潔的水才不致生病。』


難民營的婦女早早就起身做家事,帶著水罐去排隊提水。我們難以想像這些婦女是如何存活在這個環境中:被迫拋棄家園,一無所有重新開始,新環境不接納他們。一名婦女說:『當我和家人來到難民營時,情況十分惡劣,我們睡在泥土地上,家人都靠在一起,我們十分恐懼,害怕有更多槍擊。』
當我們詢問難民是誰在幫助支援他們,明愛會的夥伴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是所有人共同的答案。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在過去10年是當地唯一不斷提供人道救援的機構。當地人說:『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為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帶來食物清水與健康。他們關心我們,與我們同在,不曾遺忘我們。』
我們很容易被達爾富難民營的情況所震撼,但是如果我們停下腳步仔細看,仔細聽,到處都有希望的記號。難民會談到他們生活的困境,但是也會提到和平的希望,回家的希望。我以為這裡的人已經一無所有,但是他們卻願意為他人奉獻自己所有的一切。一位婦女幫助朋友做飯,一個小孩用舊塑膠瓶做成玩具汽車送給鄰居,他雙手奉獻,臉上帶著靦腆笑容。
在達爾富難民營,苦難的生活沒有奪去他們的希望與夢想。相反地,他們的雙手緊緊握著希望。(吳龍麟 譯)

訊息來自國際明愛:http://www.caritas.org/2014/08/darfur-ten-years/ 

明愛會在非洲伊波拉病毒危機爆發的前線

當伊波拉病毒開始接近獅子山時,伯鐸神父知道要盡快讓他孤兒院中易受感染的孩子逃離。
他告訴孩子們:我們要去看海。伯鐸神父在這個國家內戰後建立這所孤兒院,因為許多孩子失去父母。現在孤兒院面臨新的威脅。『我不想驚嚇他們,有些孩子已經受夠戰火的煎熬了。』
伯鐸神父帶領孩子去首都。在車上唱歌,用餐和點心。要讓孩子們以為是去郊遊。現在孩子們在寄養家庭。
伊波拉病毒導致數百名西非居民在幾個月內死亡。此病毒存活率極低。
明愛會義工深入幾內亞與獅子山等國,在偏遠地區,貧民窟,各城鄉教導當地居民良好衛生習慣,以及經常洗手以遏止疫情擴散。


肥皂,含氯的消毒水,手清潔液都有效。在幾內亞,明愛會已經為超過10萬名居民帶來肥皂和消毒水,沿門發放並提高大家的意識。
在獅子山明愛會義工在當地舉辦講座,在電台廣播。『缺乏認識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醫生與醫療專業人員訓練天主教學校教師與神職人員,教他們如何自助助人。他們回到堂區後可以教導教友有關防治伊波拉病毒的資訊。
明愛會的價值在於他們已經在地很久。當地人信賴他們。明愛會特別向易受感染的人伸出援手:餐廳工作人員,計程車司機,旅館工作人員,市場攤販,人口匯集處。明愛會也教導助產士如何安全地接生,使嬰兒不至感染伊波拉病毒。
當居民受感染時,他們不願意去醫院。有些人害怕去醫院會被取走重要器官在黑市販賣,有些人相信傳統療法,有些人認為醫生護士也已受感染。家人也不願意親人被隔離檢疫,當地文化認為要和病人同在,直到最後一刻。他們習慣接觸病人甚至屍體。
伯鐸神父解釋,有時要給他們手機,使他們能和不能見面的家人保持聯絡。
因為伊波拉病毒而喪生的人葬在特殊的墓園,家人不能見其面。他們被裝入屍袋,丟進墓穴。十分不人性。
明愛會工作人員,特別是神父,幫助醫院職員與家屬安排葬禮。使死者與家屬能有尊嚴地哀悼,也不致使病毒擴散。有一種防治伊波拉的救護車可以運送屍體不使病毒擴散,這樣家屬可以決定在何處舉行葬禮。
伯鐸神父安慰家屬如果他們不能以期待的方式埋葬死者,告訴他們可以為已亡的親友祈禱。
有愈來愈多的病例,當地的團體覺得害怕絕望。伯鐸神父說,他記得一段福音經文,耶穌的門徒以為船要沉了,沒有希望。但是耶穌說,不要害怕,我與你們同在。這使他有信心,不再恐懼。
有人說伊波拉是天主的懲罰,只能靠祈禱來停止。伯鐸神父在電台告訴大家,天主與我們同在,但是我們也要儘我們的力量去防止這疫情。我們不能只是坐在那兒說要祈禱。
在偏遠的鄉區沒有電視,電台的訊息可以觸及更多人。幾內亞明愛會在8個頻道,2600個轉播站宣傳。
伯鐸神父從孤兒院救出的孩子現在還好。可是伊波拉病情已經擴散到首都。神父自問,哪裡還有安全的地方呢?孩子們問我,我們下一站去哪裡? "'>T � > / 0� X�� n>

伯鐸神父解釋,有時要給他們手機,使他們能和不能見面的家人保持聯絡。
因為伊波拉病毒而喪生的人葬在特殊的墓園,家人不能見其面。他們被裝入屍袋,丟進墓穴。十分不人性。
明愛會工作人員,特別是神父,幫助醫院職員與家屬安排葬禮。使死者與家屬能有尊嚴地哀悼,也不致使病毒擴散。有一種防治伊波拉的救護車可以運送屍體不使病毒擴散,這樣家屬可以決定在何處舉行葬禮。
伯鐸神父安慰家屬如果他們不能以期待的方式埋葬死者,告訴他們可以為已亡的親友祈禱。
有愈來愈多的病例,當地的團體覺得害怕絕望。伯鐸神父說,他記得一段福音經文,耶穌的門徒以為船要沉了,沒有希望。但是耶穌說,不要害怕,我與你們同在。這使他有信心,不再恐懼。
有人說伊波拉是天主的懲罰,只能靠祈禱來停止。伯鐸神父在電台告訴大家,天主與我們同在,但是我們也要儘我們的力量去防止這疫情。我們不能只是坐在那兒說要祈禱。
在偏遠的鄉區沒有電視,電台的訊息可以觸及更多人。幾內亞明愛會在8個頻道,2600個轉播站宣傳。
伯鐸神父從孤兒院救出的孩子現在還好。可是伊波拉病情已經擴散到首都。神父自問,哪裡還有安全的地方呢?孩子們問我,我們下一站去哪裡? (吳龍麟 譯)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明愛與歷任教宗‧攜手超過60年

Caritas and the Popes: over sixty years together

1. 國際明愛於1951年成立,那時的碧岳十二世想藉明愛把全世界的天主教慈善工作結合起來。

2. 當時的教宗碧岳形容,明愛在仁愛工作領域上將成為教會的喉舌。

3. 後來的教宗保祿六世,即當時的國務院秘書蒙蒂尼樞機(Cardinal Montini),是明愛聯盟早期的指引明燈。

4. 1962年時,若望卄三世成了第一位搭乘總統專用火車的教宗。國際明愛於2011年慶祝聯盟成立60週年時,特別在慶祝之旅中用了教宗坐過的特別車廂。

5. 教宗保祿六世於1967年發表了一篇石破天驚的《民族發展通諭》中指出:「我們的機構,國際明愛已經在全世界運作了。」這是一張教宗于1966年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祝福明愛會時留下的照片。

6.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79年拜訪國際明愛在羅馬Trastevere的總部。

7. 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10年情人節當天訪視羅馬明愛的「平安居」(街友中心)。

8. 教宗本篤把2012年聖週四的彌撒奉獻悉數捐給敘利亞明愛,用來幫助因內戰而受苦的敘利亞人民。

9. 201211月,教宗本篤在他的手諭中說,主教們應「鼓勵其教區內的每個堂區成立一個在地明愛或類似的組織,幫助整個團體推動培育分享與真正的仁愛精神的教育活動。」

10. 教宗本篤在退休前不久,曾告訴國際明愛的秘書長米歇爾‧羅伊(Michel Roy),說「明愛是『教會的核心』」。

發自國際明愛 2013225日(張佩英譯)

1. 國際明愛於1951年成立
教宗碧岳十二世想藉明愛結合天主教慈善工作

4. 1962年教宗若望卄三世第一位搭乘總統專用的火車

4. 2011年明愛60週年慶祝的特別車廂

5. 1966年教宗保祿六世在聖伯多祿廣場祝福明愛

6. 197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拜訪國際明愛羅馬總部

10. 國際明愛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