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達爾富 十年之後

達爾富衝突十年之後,仍有140萬人住在難民營,明愛會的工作夥伴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是少數幾個為難民提供人道救援及醫療服務的機構。英國與威爾斯明愛會工作人員最近從達爾富回來,分享她在當地難民營的經驗與反省。

抵達蘇丹

蘇丹的商業中心就像其他國際大城,交通尖峰時間很早就開始,似乎永不結束。車輛緩緩在車隊中前進,但是沒有人能快速抵達目的地。一輛驢車和其他車輛擠在車陣中,有時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最原始的交通工具。當地氣溫高達43度,短短一段路程像是在烤箱中行進。
當飛機抵達達爾富機場時,大型建築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貧脊荒涼的大地。偶爾的一塊綠地是當地的農地。


從機場到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的路顛簸不平。該基金會過去10年來在前線提供難民生活物資,食物,飲用水,清潔用品,醫療健康診所。
沒有柏油路,只有泥巴路。驢車是唯一可行迅速的交通工具。街道兩邊是鐵皮屋或是木屋。唯一堅固的建築是警察局,政府辦公大樓,聯合國辦事處。

十年的泥磚

十年前聯合國的難民營是暫時搭蓋的帳篷。這十年來已被泥磚蓋的房子所取代,暫時的收容所變成永久避難所。站在這裡我們已經看不出難民營的界限,不斷湧入的難民使收容區不斷擴大,和鄰近城市融合為一。
我們爬上一個小山丘看看難民區:當地的義工告訴我難民區差不多是50個歐洲足球場大小。但是那似乎是保守的估計。我看到山丘的另一邊也有暫時搭建的房屋。
放眼望去似乎是難民要在此定居了。難民營中央是一個市場,有成堆的粗製濫造的磚瓦要來蓋更多房子。一些家庭還養雞養羊,這些動物四處遊蕩尋找食物。
七年前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和明愛會合作開始計畫提供更有效的供水設施,以服務萬多災民。他們打井取水,現在有太陽能板供電將水提供給難民營的15個供水管。一位婦女記得當年開井的辛勞,她準備食物給鑿井工人,她也出現在第一張鑿井的照片中。『當我們剛抵達難民營時,飲用水是一個大問題。要徒步走到山谷裡去取水,有許多婦女與少女受到壞人侵襲。十年之後難民營裡還有許多問題,但是至少現在取水不是問題。我自己和我的兩個孩子因為每天都有清潔的水才不致生病。』


難民營的婦女早早就起身做家事,帶著水罐去排隊提水。我們難以想像這些婦女是如何存活在這個環境中:被迫拋棄家園,一無所有重新開始,新環境不接納他們。一名婦女說:『當我和家人來到難民營時,情況十分惡劣,我們睡在泥土地上,家人都靠在一起,我們十分恐懼,害怕有更多槍擊。』
當我們詢問難民是誰在幫助支援他們,明愛會的夥伴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是所有人共同的答案。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在過去10年是當地唯一不斷提供人道救援的機構。當地人說:『挪威教會援助基金會為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帶來食物清水與健康。他們關心我們,與我們同在,不曾遺忘我們。』
我們很容易被達爾富難民營的情況所震撼,但是如果我們停下腳步仔細看,仔細聽,到處都有希望的記號。難民會談到他們生活的困境,但是也會提到和平的希望,回家的希望。我以為這裡的人已經一無所有,但是他們卻願意為他人奉獻自己所有的一切。一位婦女幫助朋友做飯,一個小孩用舊塑膠瓶做成玩具汽車送給鄰居,他雙手奉獻,臉上帶著靦腆笑容。
在達爾富難民營,苦難的生活沒有奪去他們的希望與夢想。相反地,他們的雙手緊緊握著希望。(吳龍麟 譯)

訊息來自國際明愛:http://www.caritas.org/2014/08/darfur-ten-years/ 

明愛會在非洲伊波拉病毒危機爆發的前線

當伊波拉病毒開始接近獅子山時,伯鐸神父知道要盡快讓他孤兒院中易受感染的孩子逃離。
他告訴孩子們:我們要去看海。伯鐸神父在這個國家內戰後建立這所孤兒院,因為許多孩子失去父母。現在孤兒院面臨新的威脅。『我不想驚嚇他們,有些孩子已經受夠戰火的煎熬了。』
伯鐸神父帶領孩子去首都。在車上唱歌,用餐和點心。要讓孩子們以為是去郊遊。現在孩子們在寄養家庭。
伊波拉病毒導致數百名西非居民在幾個月內死亡。此病毒存活率極低。
明愛會義工深入幾內亞與獅子山等國,在偏遠地區,貧民窟,各城鄉教導當地居民良好衛生習慣,以及經常洗手以遏止疫情擴散。


肥皂,含氯的消毒水,手清潔液都有效。在幾內亞,明愛會已經為超過10萬名居民帶來肥皂和消毒水,沿門發放並提高大家的意識。
在獅子山明愛會義工在當地舉辦講座,在電台廣播。『缺乏認識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醫生與醫療專業人員訓練天主教學校教師與神職人員,教他們如何自助助人。他們回到堂區後可以教導教友有關防治伊波拉病毒的資訊。
明愛會的價值在於他們已經在地很久。當地人信賴他們。明愛會特別向易受感染的人伸出援手:餐廳工作人員,計程車司機,旅館工作人員,市場攤販,人口匯集處。明愛會也教導助產士如何安全地接生,使嬰兒不至感染伊波拉病毒。
當居民受感染時,他們不願意去醫院。有些人害怕去醫院會被取走重要器官在黑市販賣,有些人相信傳統療法,有些人認為醫生護士也已受感染。家人也不願意親人被隔離檢疫,當地文化認為要和病人同在,直到最後一刻。他們習慣接觸病人甚至屍體。
伯鐸神父解釋,有時要給他們手機,使他們能和不能見面的家人保持聯絡。
因為伊波拉病毒而喪生的人葬在特殊的墓園,家人不能見其面。他們被裝入屍袋,丟進墓穴。十分不人性。
明愛會工作人員,特別是神父,幫助醫院職員與家屬安排葬禮。使死者與家屬能有尊嚴地哀悼,也不致使病毒擴散。有一種防治伊波拉的救護車可以運送屍體不使病毒擴散,這樣家屬可以決定在何處舉行葬禮。
伯鐸神父安慰家屬如果他們不能以期待的方式埋葬死者,告訴他們可以為已亡的親友祈禱。
有愈來愈多的病例,當地的團體覺得害怕絕望。伯鐸神父說,他記得一段福音經文,耶穌的門徒以為船要沉了,沒有希望。但是耶穌說,不要害怕,我與你們同在。這使他有信心,不再恐懼。
有人說伊波拉是天主的懲罰,只能靠祈禱來停止。伯鐸神父在電台告訴大家,天主與我們同在,但是我們也要儘我們的力量去防止這疫情。我們不能只是坐在那兒說要祈禱。
在偏遠的鄉區沒有電視,電台的訊息可以觸及更多人。幾內亞明愛會在8個頻道,2600個轉播站宣傳。
伯鐸神父從孤兒院救出的孩子現在還好。可是伊波拉病情已經擴散到首都。神父自問,哪裡還有安全的地方呢?孩子們問我,我們下一站去哪裡? "'>T � > / 0� X�� n>

伯鐸神父解釋,有時要給他們手機,使他們能和不能見面的家人保持聯絡。
因為伊波拉病毒而喪生的人葬在特殊的墓園,家人不能見其面。他們被裝入屍袋,丟進墓穴。十分不人性。
明愛會工作人員,特別是神父,幫助醫院職員與家屬安排葬禮。使死者與家屬能有尊嚴地哀悼,也不致使病毒擴散。有一種防治伊波拉的救護車可以運送屍體不使病毒擴散,這樣家屬可以決定在何處舉行葬禮。
伯鐸神父安慰家屬如果他們不能以期待的方式埋葬死者,告訴他們可以為已亡的親友祈禱。
有愈來愈多的病例,當地的團體覺得害怕絕望。伯鐸神父說,他記得一段福音經文,耶穌的門徒以為船要沉了,沒有希望。但是耶穌說,不要害怕,我與你們同在。這使他有信心,不再恐懼。
有人說伊波拉是天主的懲罰,只能靠祈禱來停止。伯鐸神父在電台告訴大家,天主與我們同在,但是我們也要儘我們的力量去防止這疫情。我們不能只是坐在那兒說要祈禱。
在偏遠的鄉區沒有電視,電台的訊息可以觸及更多人。幾內亞明愛會在8個頻道,2600個轉播站宣傳。
伯鐸神父從孤兒院救出的孩子現在還好。可是伊波拉病情已經擴散到首都。神父自問,哪裡還有安全的地方呢?孩子們問我,我們下一站去哪裡? (吳龍麟 譯)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明愛與歷任教宗‧攜手超過60年

Caritas and the Popes: over sixty years together

1. 國際明愛於1951年成立,那時的碧岳十二世想藉明愛把全世界的天主教慈善工作結合起來。

2. 當時的教宗碧岳形容,明愛在仁愛工作領域上將成為教會的喉舌。

3. 後來的教宗保祿六世,即當時的國務院秘書蒙蒂尼樞機(Cardinal Montini),是明愛聯盟早期的指引明燈。

4. 1962年時,若望卄三世成了第一位搭乘總統專用火車的教宗。國際明愛於2011年慶祝聯盟成立60週年時,特別在慶祝之旅中用了教宗坐過的特別車廂。

5. 教宗保祿六世於1967年發表了一篇石破天驚的《民族發展通諭》中指出:「我們的機構,國際明愛已經在全世界運作了。」這是一張教宗于1966年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祝福明愛會時留下的照片。

6.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79年拜訪國際明愛在羅馬Trastevere的總部。

7. 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10年情人節當天訪視羅馬明愛的「平安居」(街友中心)。

8. 教宗本篤把2012年聖週四的彌撒奉獻悉數捐給敘利亞明愛,用來幫助因內戰而受苦的敘利亞人民。

9. 201211月,教宗本篤在他的手諭中說,主教們應「鼓勵其教區內的每個堂區成立一個在地明愛或類似的組織,幫助整個團體推動培育分享與真正的仁愛精神的教育活動。」

10. 教宗本篤在退休前不久,曾告訴國際明愛的秘書長米歇爾‧羅伊(Michel Roy),說「明愛是『教會的核心』」。

發自國際明愛 2013225日(張佩英譯)

1. 國際明愛於1951年成立
教宗碧岳十二世想藉明愛結合天主教慈善工作

4. 1962年教宗若望卄三世第一位搭乘總統專用的火車

4. 2011年明愛60週年慶祝的特別車廂

5. 1966年教宗保祿六世在聖伯多祿廣場祝福明愛

6. 197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拜訪國際明愛羅馬總部

10. 國際明愛秘書長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我是明愛人!

經過多次台灣明愛的介紹及討論,重慶市萬州教區 何主教非常認同明愛會的使命、精神及任務,因此願按正規制度採取德國當年的緣起,由堂區先行成立『堂區明愛』。

在 何主教的教區裡有一位平信徒,易瑪竇先生,曾接受過教會的培育及有實際服務(在汶川及雲南大地震時社會關懷)的經驗,他所屬的本堂即巫山天主堂,經由本堂神父的認可,於2014年八月中旬(聖母升天曕禮當日),正式成立巫山天主堂『明愛會』;開始關懷堂區需要幫助的較貧困及弱勢教友們,台灣明愛會亦有代表 MR. Paul Liu 在場,他再次向全體教友介紹『堂區明愛』的使命,並給予鼓勵及祝福!

當日的彌撒中即已募得人民幣伍佰餘元,這表示教友們都認同自己是『明愛人』;沒想到的是,兩星期後,巫山地區突降暴雨,造成土石流的災害,除已知死亡八人,失蹤二十四人外,尚有十五萬人遭受此嚴重災害的波及。

此時,巫山天主堂明愛會立即發佈消息到教區內各堂口,呼籲教友們響應救援,使傷害降到最低的程度;台灣明愛會基於手足之情,亦全力支援此次救災行動。

預備了500個愛心包送給巫山明愛的孩子們! 



I am Caritas!
After several visits of Caritas Taiwan to Bishop He of Wanzhuo Diocese to introduce and discuss about Caritas, Bishop He finally approved to initiate its mission and spirit at the parish level like how it started in Germany.
The approval of the parish based caritas was made on the 15th of August  - Feast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with Mr. Matthew Yi as the appointed Director. Mr. Yi has been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volunteers in rehabilitation of Wen Chun and Yunnan earthquake victims. His background in theology coupled with his ample experiences of both pastoral and social services made him more suitable to start Caritas Wushan program for the care of the poor brothers and sisters.
Present during the celebration was Caritas Taiwan staff, Mr. Paul Liu, who once again introduced Caritas’ Mission and Vision to the parishioners.
In the Eucharistic celebration, the parishioners in returned raised RMB500 as their support to the newly established Caritas in their parish.
Two weeks later, Wushan District was hit by a strong storm that caused heavy mudslides which claimed the life of 8 people, 12 were declared missing and there were about 150,000 left homeless.
Caritas Wushan immediately took a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released an emergency appeal to the Churches. Caritas Taiwan is expending this appeal in behalf of Caritas Wushan.
There are already 500 packages of children’s necessities for Caritas Wushan.



Photo:
1. The parish priest of Wushan Parish - Fr. Zhang, explained to the parishioners a work or collaboration that is founded in the love of God.
2.  Mr. Matthew Yi, Director of Caritas Wushan.
      3. Mr. Paul Liu, Caritas Taiwan - China Concern Desk.
                             
巫山本堂 張傳倫神父宣講巫山明愛互助协協會成立的重要性

巫山明愛互助協會執行長易光炳宣讀協會章程

台灣明愛文教基金會会講解明愛的由來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萬州地區因暴雨造成土石流

有關萬州地區因暴雨造成巫山、雲陽、巫溪、奉節等地受到嚴重災害。根據新聞:截至921130分,全縣因災害死亡有8人,失蹤有24人,受災人口達15萬人。目前除巫溪通信中斷,其他地區基本上已恢復通信了。

明愛志願者身處巫山縣與巫溪縣交界的龍溪鎮,道路尚在搶修中,最高降雨量達137.8毫米,暴雨導致該鎮16戶村民房屋倒塌,公路損毀80餘公里;龍溪鎮至華山小學多處路段、橋樑沖毀,山體多處滑坡,學生上學路途多處被隔斷。又由於學校停電停水,所需食物無法輸送,故決定停課待災情緩解。可憐最是山上農舍,有幾戶房屋完全被沖走

現在災區需要大量的生活用品及食品,晚上因氣溫較低需要棉被保暖。對於剛成立的巫山明愛希望能獲得臺灣明愛的幫助與呼籲,願我們的工作上達於主台前。感謝大家!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從基督信仰看CEDAW研討會

註:CEDAW(聯合國的婦女工作機構倡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其主要精神:讓女性享有完整人權、清楚界定歧視女性的定義、政府要承擔消除歧視的責任、鼓勵民間團體參與監督。

    教會合作協會婦女組意識到我基督宗教為台灣社會團體組織的一分子,應秉持維護社會公義的信仰立場,積極地在教會生活裡,落實性別平等的理念。曾於今年2月舉辦「認識CEDAW」研討會,邀請葉德蘭教授說明聯合國倡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內容。她提到我國為提升國內性別人權標準,落實性別平等,也於2012(民國101)年11日起施行「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 要求各級政府機關必需採取立法或行政措施,消除性別歧視,並積極促進各級政府在行使職權時,要有性別平等意識,以符合公約中有關性別人權保障之規定。 

今年828教會合作協會婦女組與國際關係組更積極的合辦「從基督信仰看CEDAW」研討會,深入反省各教派的對性別平權的情況。

    這次研討會有兩個專講:
專講一、「從教會或基督信仰的結構性看性別平等」由天主教梁潔芬修女及吳偉立神父演講。

梁潔芬修女以「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看女性的角色」,她提到天主說:「人單獨不好,我要給他造個與他相稱的助手。」人應離開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創2:18-25)。她也提出聖經上女性扮演重要的角色。她接著說天主造男女的目的是互補,女性陰柔但柔靭的天性,是女性最大的本錢。女性在生理上、文化上是主內和溫柔的一面,與陽剛的一面的男性組成完滿的生活。她說她是一位修女,在教會內神父與修女是互補的,修女也是從事傳福音的事工。

她提到社會進化到現代以知識取勝,女強人,不願結婚,以事業為重,也陷入女性主義所倡導的男女平等和過火的女性高於男性的錯誤概念。現代婦女們要盡妻子、母親、職業女性的三重角色,非常不易,造成出生率低的隱性和長期的社會危機。台灣社會對女性在政策上有待改善之處。

吳偉立神父由聖經中提出耶穌遇到兩位婦女的情境。一位是客納罕婦人的信德,這位婦人叩拜耶穌說:「主,援助我罷!」耶穌回答說「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但她說:「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耶穌回答她說:「啊!婦人,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願望的,給您成就」。在耶穌的時代,婦女是沒有地位的,甚至連隻小狗都不如,但她的勇氣,也讓耶穌和祂的門徒學習、接納到女性也有她的人格及地位。另一位是到井邊取水的撒瑪黎雅婦人,耶穌明知道這婦人的一生秘密,但不受當時社會看不起的婦人的影響,而將自己、天主啟示給她。

吳神父提到教會的精神來自福音-天主聖言即耶穌基督自己,祂帶來正義、仁愛、憐憫。吳神父提出天主教會在人權、正義方面的努力,其中推動的三項事物。第一件是在1500年左右,有許多傳教士到南美洲傳教,因不同的信仰,遭到殺害,當時的教宗提出不能使用有暴力。第二件在200年前,美洲、歐洲盛行使用奴隸制度,許多非洲黑人(包括男人、女人、孩子)被迫運到世界各地做各種沒有人性尊嚴的奴工,有一位英國的國會議員為黑奴力爭權利平等,廢止使用奴隸,終於英國國會通過禁用奴隸,也影響到美國及其他國家採用,可由「奇異恩典」見證。第三件2000年推動廢除死刑,這部份已加在新要理本內,基督徒不贊成死刑。

吳神父呼籲人權要平等,是每個人都要努力,一起反省,一起發展,重要是福音化的生活。

專講二、「從CEDAW看教會生活」由王榮義牧師演講。

王牧師提起長老會早在150年前宣教師將基督信仰傳進台灣時,西方對女性重視的精神已經悄悄的影響、撼動了台灣傳統。長老教會可說推動女性權益的先驅;這些年提升女性的教育權、女性教會的決定權及在教會的教導權,推動兩性平權,關注「教會中兩性平權」議題,喚起女性意識、推動兩性平權,並設立照顧弱勢女性的社福機構,為預防少女從娼和直接救援被迫從娼之少女事工、消弭性侵害、家庭暴力。

    王牧師提到女性信徒在教會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由於台灣的傳統文化是男尊女卑,影響到有些男女信徒對教會生活中事務,包括教會真正的決策權大多在男性手中、許多教會還無法接納女牧者牧會,特別是女性牧者單獨牧會時遇到阻力。有家庭生活中對長輩的照顧及孩子的教養責任大多是落在女性身上。這也使有些傳統女信徒因自身痛苦經驗而拒絕接受女性牧者。這情形有如現場的一對在教會內被公認的幸福恩愛的夫妻自己提出來的分享;當一位好男人說:「我在家幫太太洗碗」,你/妳聽到了什麼?這位妻子跟丈夫說:「你媽來家裡時,你不要幫我洗碗。」。這說明婆婆捨不得兒子在家做家事,而妻子未清楚家事應由兩人彼此分擔。

三位講者都有深度的信仰及不同的使命,他/她們分享了寶貴福音傳播經驗及關懷天主所創造的人、事、物。的確,唯有在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以愛面對我們所生活的教會及社會,才能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提升人性的尊嚴,建立和諧的教會、社會。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人類大家庭‧人人有食物

有一則古老的寓言故事,描寫地獄和天堂的情景。今日國際明愛將飢餓與分享,以動畫影片輝映,深具教育意義。
去年(2013) 方濟各教宗呼籲「人類大家庭‧人人有食物」,旨在告訴我們應該以慈悲、正義、仁愛、和平共融相處的生活。
『長勺寓言』影片反應出,當我們極力於改善自己的生活,只為了糊口,卻忽略了周遭的飢餓,到後來好像還是在挨餓;但是,當我們留意於我們的鄰居的飢餓,我們會發現總有辦法養活所有的人,因為我們樂於分享。